半岛体育中小学生辩证思维讲座5:认知升维之异与同

2024-02-12 09:05:57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半岛体育中小学生辩证思维讲座5:认知升维之异与同有两个园丁在菜园里为主人干活。园丁甲看见白菜叶上生了虫,便把虫捉了踩死;园丁乙看到了,就埋怨他不该踩死虫。于是,两个园丁便吵了起来。

  园丁甲说:“主人。我看到虫子在吃白菜。就把虫子捉了踩死。我觉得,不踩死虫子,怎么能保护白菜呢? ”

  园丁乙说:“主人,虫子也是一条生命。它不吃白菜怎么能活下去呢?而园丁甲却把虫子捉了踩死;我要不阻止他。怎么能保护虫子的生命(乃至整个生态平衡)呢?”

  站在一旁的管家有些迷惑不解。他悄声地间:“主人,根据逻辑学上的道理,要是两种观点发生矛盾的话,其中必有一错,而不可能都是对的。”

  如果把逻辑思维比作人类思维的儿童智慧阶段,那么辩证思维阶段就是人类思维的成年智慧阶段。在儿童眼里,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但是,在的思维世界里,黑与白之间还存在着灰,人是不能简单用好坏来划分的,对错的判断不仅取决于事物本身而且也要视其背景环境而定。逻辑思维是一维思维,是辩证思维的基础,但辩证思维不是一维思维的简单叠加,它是一种复杂性的思维结构,其思维流程、思维方式、思维的结果截然不同于逻辑思维。

  这就像一本连环画书,每一页的画面都是静止的,但如果快速翻动呈现在人们眼里的就是活动的画面,这是一种假相,也是。辩证思维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近似于“同时”对客观事物性的思考,它呈现给人们的图景不是静态机械的,而是动态的,这是逻辑思维无法做到的,即使将辩证思维的结果分接到具体的每一个思维维度,逻辑思维也感知不到那鲜活灵动的画面。

  以“利害分析”为例,逻辑思维肯定知道什么是“利”,什么是“害”。但是,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对我方有利的,可能是于对方有害的,这时候我们该如何确认利害呢?

  有人会说,那就按照对我方有利的去做,莫管他人死活。可是,这样一来对方肯定不愿意,人都是自私的,凭什么要损害我的利益,成就你的利益,于是各种纷争不断,最后看似是有利的选择却变成有害的结果。

  也有人会说,那就按照对我方有害的去做,最后就感化对方,变成对我方优的了。但问题是,万一对方只占便宜不吃亏怎么办?最后,自己单方面做好事,却惹得众人耻笑嘲讽,结果还是对自己有害。

  这时候,那些逻辑思维清晰明确的人就傻眼了,问题似乎是无解的,左右为难,动静皆错。那么辩证思维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

  其次,辩证思维有自己的一套思维框架,它是以整体观、动态观、观为指导思想去整合各个维度的逻辑思维认知结果为我所用。针对前面的问题可以衍生出利害,以害为利,利害交换,先利后害、虚利实害等各种手段。

  许多人诟病辩证法只是嘴炮无敌,没有实战力,持这种观点的人可以说辩证思维根本就没有入门,其实只要稍微留意一下,现实中的智慧故事,处处都闪耀着辩证之光。人们耳熟能详的孙膑、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小高斯巧解数学题、生侧灯泡等故事,主人公都是靠辩证思维才灵光一现,巧妙化险为夷,化难为易半岛体育官网

  为了让大家更清楚的了解辩证思维的实战力,下面我们以的军事谋略为例讲解一下辩证思维是如何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并发出耀眼智慧光芒。

  在战争这个竞技场上,一切都是实打实,硬碰硬的,不管理论说的多么天花乱坠,打了败仗那就万事皆休,要么战死沙场,要么跪地投降。作为世界上的军事战略大师,他是无限推崇辩证法的。从某种角度上讲,如果要否认辩证法,首先得否认的辉煌的军功战绩。如果只否认此,不否认彼,那首先从逻辑上就是讲不通的。

  英事问题专家巴特曼这样评价道:“是掌握打开这个时代军事奥秘之锁的全部钥匙的一个时代人物。”

  这个评价毫不夸张,世界上没有哪一个统帅,像一样经历过那么多危难绝境,指挥过那么多场力量对比悬殊的战役,从湘江之畔到太行山上,从三大战役到抗美援朝。率领他一首缔造的红色军队,硬推横扫一切对手,所取得的赫赫战绩,即使最敌视他的对手也无法否认。

  下面我们来分析“第五次反围剿”这个特殊战例,说它特殊是因为许多人认为在当时的内交外困的形势下,就算在位指挥也是无解的。

  从1933年9月25日至10月间,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这时,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拒不接受的正确建议,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经过一年苦战,终未取得反“围剿”的胜利。最后于1934年10月仓促命令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主力退出根据地。

  战争毕竟是敌对双方战略战术的相互较量,由于方面在第五次“围剿”中采取持久消耗的作战方针,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将“极力剥夺红军进行一般的运动战,尤其是遭遇战斗、袭击的机会”作为其战略战术“最基本的要点之一”,以往最为得意的运动战、游击战都面临严峻考验。以诱敌深入为例,由于军力量上的绝对优势和进兵时的极端谨慎,导致红军集中优势兵力对敌方单兵突进部队实施打击的机会大大减少。

  李德谈到:“在我们区域内进行歼灭战的有利条件,只要不能诱敌深入,也就是说敌人不放弃堡垒战,那就没有希望得到……我们埋伏在这里,而敌人就可以丝毫不受干扰地继续推行它计划中的堡垒政策。这岂不意味着,我们自己放弃了苏区的重要地区,而不去利用时机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还进一步指出:“诱敌深入的方法,在对付历经惨败而有无数血的教训的敌人,已经不是可靠的有效的方法了。”而且,由于军推行坚固、密集的堡垒政策,红军运动战的区域、效用也大打折扣。

  指挥作战的彭德怀等对此深感无奈,不无急躁地认为:“敌人正在大举集中的时候,利用堡垒掩护,使我求得运动中各个击破敌人机会减少,我军需要充实主力,储集力量与敌规模作战。”对于堡垒战中的双方对垒,彭德怀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等如猫儿守着玻璃里的鱼可望而不可得。”

  一般人可能想不出来解决难题的办法,但则对此种情况早有预料,并给出了明确的战略指导思想。

  面对军的战略改变,早在第三次反“围剿”战争胜利后,就指出:“在三次战争以后,我们的军事战略,大规模上决不应再采取防御式的内线作战战略,相反要采取进攻的外线作战战略。”“在现时的敌我形势下,在我军的给养条件下,均必须跳出敌人的圆围之外,采取进攻的外线作战,才能达到目的。”

  也就是说,在新的形势下,红军不应再固守原来诱敌深入、内线作战的一贯战略,而应变内线作战为外线作战,主动出击,打到敌人后方去,从根本上破坏敌人的部署。这和其原先的诱敌深入战术恰成对比,可谓兵无常形的最好注解。在《中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则强调:“当‘围剿’已经证明无法在内线解决时,应该使用红军主力突破敌之围攻线,转入我之外线敌之内线去解决这个问题。堡垒主义发达的今日,这种手段将要成为经常的作战手段。”

  看到这里,有人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真乃中国第一军事天才!但问题真的是这么简单吗?让我们继续看资料介绍。

  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初期,当时由项英代主席的中革军委曾尝试到苏区外围进行外线作战,顶出去打,力争主动,由于军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和对防御工事的特别重视,红军进入军控制区域后,处处受制,不仅难以调动对方,自身后路还常有被切断之虞。时任红13师部主任莫文骅谈到:“从表面上看,我们是在主动进攻,试图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实际上由于红军兵力不集中,又是在敌人堡垒密布的白区作战,故我们一开始就处于被动的境地,可说是虎落平川。”

  在难以顶出去打,又希望坚守苏维埃现有区域的情况下,红军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开始在苏区外围与军展开运动防御战。

  了解了后面的信息,我想绝大多数人的意见又会回到第五次反围剿打不赢的观点上,认为就算指挥也打不赢。那就让我们继续看事态的后续演变发展:四渡赤水,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敌后根据地的蓬勃发展,三年解放战争就把蒋介石赶到一隅……你做不到的事情,不等于做不到;你想不出来的办法,不等于天才想不出来。

搜索